国有银行是现代金融体系中的“定海神针”,掌管着金融资源配置的“大闸门”,守护着信贷资金传导的“大动脉”,必须在遵循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立足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汇聚磅礴的金融伟力,努力成为金融业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当好“窗口”。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加剧、“后疫情”时代来临等新变化,积极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解决需求端“痛点”发力,不断加快资产结构优化、业务产品创新和金融对外开放,把金融活水更精准地引入实体经济“毛细血管”。要加快推动“融资畅通工程”,建立对民营特别是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的经营机制,并通过线上线下并举、政府增信、减费让利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普惠领域的金融获得感。
在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中当好“窗口”。必须立足农村经济、生态、文明的全面提升,统筹谋划、精准滴灌。围绕美丽乡村、美丽城镇建设,加快培育“旅游+产业+商业+养生养老”一体化新业态,助力打造“千万工程”和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持续优化农村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金融互联网,不断创新产品,扩大三农金融服务覆盖与供给。要常态化推进金融骨干下派乡镇挂职模式,造就一支懂“三农”、爱“三农”的金融复合型人才队伍。围绕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以资金优势带动产业、教育、医疗等多元化资源输入,综合施策,精准扶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
在践行绿色发展中当好“窗口”。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要先行示范”要求,带头支持绿色金融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探索构建市场导向型绿色技术创新体系,采取效能贷、绿色债券、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商行+投行”模式,高质量打通“两山”转化通道。以资本节约、质量改善、效益提升为核心,引导资金投向生态农业、绿色交通、清洁能源开发等项目,建立与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相配套的金融服务体系。
在培育优秀信贷文化中当好“窗口”。银行是经营风险的行业,信贷永远是银行业务的根本。培育新时代优秀信贷文化,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的教导,突出国有银行本质属性,坚持以守住事实风险为底线,切实提高风险识别、把控和化解的能力,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断细化完善和丰富信贷文化内涵,构建站位高远、风控精准、与时俱进的信贷文化,促进信贷资产高质量发展。
在推进数字化转型中当好“窗口”。国有银行数字化转型,是数字中国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强化数据分析应用,丰富数据仓库,做大线上供应链融资,打造线上贷款“新名片”。要加快推进开放银行建设,将金融服务有机嵌入老百姓衣食住行各环节,搭建生活、消费、居住等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场景,重塑金融服务“新生态”。要以客户为中心,将智能化、便利化的交易功能融入服务旅程,建设智能网点“新标杆”。
国有银行要将抓“六稳”、促“六保”作为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全力做好金融精准服务。
以“稳金融”做好“六稳”。只有金融发挥出经济要素“助燃器”的作用,其他五项“稳”的工作才能迎刃而解。要着力危中寻机、危中见机,探索化危为机的方法论,从“稳住企业就是从根本上稳住就业”的认知高度,以资金供给和产品配套服务,支持和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同时坚持防控风险与释放风险并重,合理把握风险化解的力度和节奏,防止政策误伤,稳住市场预期和投资者信心。
以“强金融”落实“六保”。要把支持制造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加速供应链金融的前瞻性布局,促进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达产,助力打造自主产业链,服务好制造强国建设。要重点加强对粮食能源安全相关产业的金融支持,切实稳住“米袋子”“菜篮子”。要围绕扩大内需,加大文化、旅游、健康等产业的金融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合理释放消费潜力,带动经济增长。
以“活金融”激发市场活力。要在全球产业链面临冲击、经济业态重新洗牌的进程中,充分挖掘新型消费、平台经济、无人配送等产业、行业成长潜力,呵护和培育好国家未来经济的增长源。要借这次疫情摸清存量企业家底,扶持一批真正有市场竞争力、发展潜力的优质企业,支持其做大做强,在世界舞台上闪亮登场。
点 金
把金融活水 精准引入实体经济
长期以来,浙江省国有银行执守服务实体经济初心,融资畅通、支持有力、服务精准,浇灌盛开了活力澎湃、市场高效、后劲十足的浙江经济之花,浙江省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成为全国“排头兵”,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今年来,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蔓延、逆全球化思潮盛行、全球贸易和投资持续低迷,世界经济增长面临新的不确定性,这给浙江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影响。
新时期浙江省国有银行应当坚守本源、服务实体,利用好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新技术,把金融活水更精准地引入实体经济毛细血管,服务好“六稳”“六保”等国家战略,助力浙江省经济发展谱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