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屈婷 陈聪 北京报道
卵巢癌由于恶性度高、诊疗难度大,被称为“妇癌之王”。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卵巢癌已成为我国致死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70%的患者就诊时已是晚期。
根据国家癌症防治行动提出的目标,到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预期要提高到46.6%及以上。然而在过去10年间,我国卵巢癌发病率增长约三成,五年生存率徘徊在30%左右,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巨大挑战。
狙击“妇癌之王”为何这么难?如何远离它的威胁?
要命的“3个70%”
卵巢癌防治难在何处
尽管不甘心,但卵巢癌患者琳琳(化名)还是坚定地表示:“多2000块我都不治了。”这样决绝的表态,让她的主治医生、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教授孔北华顿时停下了开处方的笔。
和其他很多卵巢癌晚期患者一样,琳琳要面对的困境是:多次复发已导致耐药,后续治疗难度越来越大。面对不确定的预后情况,已花了大量医药费的她丧失了继续治疗的信心,无奈选择姑息治疗,“听天由命”。
关于卵巢癌,临床上经常会提到3个“70%”:一是70%的卵巢癌患者就诊时已届晚期;二是70%的卵巢癌患者初始治疗后三年之内复发,一旦复发往往难以治愈;三是70%的晚期卵巢癌患者生存时间不超过5年。琳琳就是70%“就诊即晚期”的患者之一。
“卵巢癌防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首要原因在于临床上难以早期诊断。”孔北华说,人类卵巢位于盆腔深部,虽然体积不大,但可发生种类最多的恶性肿瘤,多数患者发病隐匿,临床上缺乏有效实用的早期诊断方法。多数卵巢癌患者到了疾病晚期才有腹痛、腹胀、腹部不适表现,缺乏特异性症状,易被误认为是普通的胃肠疾病,往往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近几十年,晚期卵巢癌五年生存率一直徘徊在30%左右。”北京协和医院妇科肿瘤中心主任向阳说,卵巢癌防治之难还体现在治疗方面,除了传统的手术和化疗外,临床上多年来没有出现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法,加上极高的复发率导致治疗效果“递减”,因此卵巢癌总体五年生存率提升起来非常困难。
发现基因突变关键因素
“第一凶癌”能否变成“慢病”
孔北华说,在妇科癌症中,我国卵巢癌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而位居第3位,但致死率却居妇科癌症首位,亟须在临床治疗水平、药物应用上寻找突破口,改善预后。
女性患上卵巢癌的风险有多大?孔北华用了一组数据来解释:“我们对群体发病风险有一个标准说法是:每70个女性中,就有一个女性在一生当中要罹患卵巢癌。但具体到每一个人,如果一种叫BRCA的遗传基因发生突变,她这一生就有20%~50%的概率会得卵巢癌,是目前人类发现的卵巢癌最主要的高危致病因素。”
众多肿瘤专家表示,一系列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表明,这一类因BRCA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卵巢癌已在临床治疗上取得重大突破,有望实现癌症“慢性病”管理的目标,从而带动整个卵巢癌治疗模式的革新。
“这一重大突破就是维持治疗的兴起,特别是PARP抑制剂等靶向抑制剂的出现,给卵巢癌患者带来了希望。”孔北华说,所谓维持治疗,就是将高效、低毒的治疗方法在肿瘤治疗达到临床缓解后使用,延缓复发,让患者在延长生存的同时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肿瘤中心主任崔恒说,在临床上,维持治疗又分为一线和二线,前者指的是新确认患者初次治疗结束后就开始服药,后者指的是复发后再服药。“目前大量的临床研究已经表明,有BRCA基因突变的卵巢癌患者在接受一线维持治疗后,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显著降低。”据2020年欧洲肿瘤医学协会会议上发布的最新长期随访研究数据显示,这类BRCA突变患者5年内无进展的比例达到48%。
早期诊断+全程管理
狙击“妇癌之王”需多方合力
目前,琳琳的癌症治疗方案仍没有定论。孔北华说,她已多次复发耐药,目前的方案均宣告无效。他曾建议患者尝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但是这类药物是自费药,就是2000块钱也出不起了。
“某种程度上,我理解她的选择。只是作为医生,我很难接受这个结果。”孔北华说。
据了解,我国一直将卵巢癌纳入妇女常见病范畴,积极开展卵巢癌防治宣传教育、筛查技术研究。虽然近年来不断在治疗新药研究、药品审批、患者救助上取得突破,但狙击“妇癌之王”还需要在提升我国卵巢癌早诊早治能力、整体治疗水平,以及药物可及性等方面多方合力。
“早期诊断依然是我们要继续努力的方向,因为这是治本之策。”崔恒说,如果能做到早期发现,现有手术技术能切除得非常干净,再加上一点化疗,就能够从根本上扭转卵巢癌的防治策略。
孔北华认为,整体上要提升卵巢癌临床诊疗规范化水平,落实多学科诊疗体制,特别强调肿瘤患者初始治疗的规范化,同时建立及时转诊、全程管理的就医制度保障。
“新确诊后未复发的卵巢癌患者,其实是处在一个实现临床治愈的关键阶段。”向阳希望,通过纳入医保、社会救治等多种手段,能让患者在一线维持治疗中就用得上、用得起好药,尽可能地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