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论坛新帖  -> 正文

TA与国际领先者并跑的背后

2020年09月07日 13:37:22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华凌

  可以灵巧剖析一颗葡萄的高精度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将外太空抓取技术用于商用领域的高精度机械臂、定位精细到毫米级的肺部穿刺手术机器人……近日,科技日报记者在北京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医疗机器人创新中心)看到了这些在行业中颠覆性的创新成果。

  医疗机器人是一个具有交叉特性的领域,作为新兴科技代表,正在成为各国竞相投入和角逐的新战略高地。不久前,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用特刊方式聚焦中国医疗机器人发展,关注医疗机器人创新中心成果转化的最新动态。截至目前,医疗机器人创新中心已聚集、服务包括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智航)、北京术锐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术锐)、北京思灵机器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京思灵)等25家行业领先企业,参与投资多家创新企业,其中一些企业的技术产品即将或已实现自研国产关键零部件的突破,开始与国际上领先的同行“并跑”。

  9月4日,医疗机器人创新中心聚集的企业在2020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纷纷亮相。记者走访北京中关村科学城的产业创新中心,探究其加速医疗机器人成果转化的路径。

  瞄准行业难点,构建创新生态

  周期长、行业准入门槛高及创新要素要求全面等因素,给医疗机器人行业的创新和发展都增加了壁垒。针对这种状况,2017年12月,在北京海淀区政府指导下,医疗机器人领军企业天智航和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发起建立了医疗机器人创新中心。这也是第一家在政府指导下成立的医疗机器人技术协同创新平台。

  中国工程院院士田伟表示:“医疗机器人的目的不是取代医生,而是为他们提供一种拓展能力的工具。随着第三代医疗机器人在临床精度和适应性方面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如何提升机器人结构的灵活性、人机交互技术的高效性,以及可远程操作的机器人,都将成为今后的关注重点。”

  “与其他行业相比,构建医疗机器人的创新生态更具挑战性。”医疗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王彬彬介绍说,医疗机器人从开始立项、研发,一直到上市,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从技术、产品到应用推广,包括后期的服务保障,对创业团队的综合能力有比较全面的要求;同时,医疗机器人想在临床过程中得到医生或者医护人员的认可,一定要在技术方面有独到之处,否则很难赢得市场青睐;此外,医疗机器人在国内外都须经过各国药监部门审批才能够上市,入市后收费、定价、医保进入等,也需要政府部门的同意。

  同时,医疗机器人涉及的门类较多,每一种医疗机器人产品,都有独特的技术和市场以及产品定位。

  因此,“构建医疗机器人的创新生态,要解决两个普遍性问题:一要找到共性技术的交叉点或者着眼点,同时还要具有代表性,所以进行平台创新建设时,从哪个角度着手突破,如何为行业构建平台优势,非常考验创新平台的着力点和发力点。”王彬彬表示。

  “其次,还要解决个性的问题,每一个产品具体适应的法律法规和要求可能都不一样,在做创新平台构建时,很难一下子做全,把所有医疗机器人门类都非常清晰地摆到一个平台上。”王彬彬说。

  医疗机器人创新中心瞄准行业难点,并针对难点搭建研发、成果转化平台,最终助推医疗机器人的推广应用。王彬彬说,构建医疗机器人的创新生态,是医疗机器人创新中心的目标。

  全程服务,助企业迈过转化途中的“死亡谷”

  “整体来说,我国医疗机器人的创新应用尚处于开始阶段,无论是机器人本身的技术还是医护人员对医疗机器人的操控能力,以及产业发展环境,都还在培育的过程中。从应用的效果来看,医疗器械一定是向着智能化和自主化方向发展,所以规模化使用医疗机器人是临床上的一个必然趋势。”王彬彬表示。

  但医疗机器人的研发、生产以及临床应用都处于严格监管下,需要对相关政策的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创新企业往往在入门时就会遇到重重困难。“为了使开发或生产医疗机器人的创新企业能够顺利开展工作,医疗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先着手为创新企业解决资质和进入门槛的问题。”王彬彬说,医疗机器人创新中心为术锐解决了医疗器械生产的资质难题后,这家创新企业就在北京海淀扎下了根。

  “在关键部件和核心技术,我国医疗机器人与国外尚存在很大差距。医疗机器人创新中心希望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团队,补齐短板,并融合专业产业链,加强国际化的研发和创新。”王彬彬说,为此,2018年2月,医疗机器人创新中心从德国引入思灵机器人研发团队,成立了北京思灵。从初期的适应、环境搭建、人才引进,直到产品性能测试、认证,医疗机器人创新中心都为北京思灵提供了高质量的专业服务。企业迅速成长,短短两年多时间,其颇具特色的产品便在市场上亮相,并且立即获得了资本注入。

  为补齐国内医疗机器人创新所需的公共服务短板,解决创新企业痛点,医疗机器人创新中心先后设立了前沿技术中心、共性技术中心、产品设计中心、样机制造中心(医疗器械CDMO)、检测评估中心以及临床研究中心,这些中心提供的科技服务覆盖新产品设计开发、质量体系搭建、创新产品申报、优化临床试验等医疗机器人创新全生命周期过程,而这些服务助力创新企业迈过了技术成果走向大规模市场应用途中遭遇的“死亡谷”。

  经过多年深耕,在医疗机器人创新中心和创新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医疗机器人产业已成为中关村科学城的优势领域之一。

  营造氛围,加速科研成果开花结果

  如何高效驱动医疗机器人的发展?“这场医疗机器人‘掀起’的新医学革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即医、工、企的跨学科、跨行业合作。通过合作,不同领域最顶尖的专家,集合各自最擅长的研究成果进行协同创新,最终形成创新产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有更多了解临床需求的医疗专家,愿意使用AI或机器人技术来弥补诊断和治疗不足;也需要工学领域的专家,做更多基础材料和基础科学的创新。”田伟院士指出。

  田伟院士表示,医疗机器人领域的很多企业刚刚起步,需要得到各方面更大地支持,其中,资本的持久支持尤为重要,希望更多的投资人愿意放长线,让医疗机器人的创新企业慢慢发展壮大。

  怎样加速医疗机器人科研成果开花结果?清华大学副秘书长、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院长、中关村科学城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金勤献也给出了建议,他认为,加速成果落地,应构建应用场景给予支持,例如,手术机器人进入北京海淀医院,就是很好的应用场景。同时,要营造医疗机器人产业的创新氛围。此外,在资金方面还需要加大投入,新成立的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就采取市场化的手段对医疗机器人创新中心提供了具体的支持,这对医疗机器人的研发及成果转化无疑有很大帮助。

(华凌)

[编辑: 王航飞]
(本文来源:科技日报)
  • 科技金融时报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40003 | 浙ICP备2024107310号 |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3724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