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论坛新帖  -> 正文

短视频流行下的身份构建和向善意识培养

2020年07月23日 19:31:19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周庆安

  当前,短视频日渐成为公众社交媒体使用的重要形态,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使用率快速上升。以抖音为例,2019年底的日活用户达到4亿,这个数字代表了短视频当前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在高普及率的同时,短视频的社会塑造作用呼之欲出。

  因此,我们在关注短视频流行的同时,还要认识到这种传播形态的背后,有新的身份构建现象出现。作为一种能够更新观念的社交媒体渠道,短视频以视觉化、新媒体化的特点,正在逐渐构建新的身份。因此,如何借助短视频渠道,完成公众身份的优化,培养向善意识,是网络治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视觉化的身份调和与优化

  从微博到微信,再到短视频,社交媒体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两条主线。一条是网民主体性的不断提升。这种主体性不仅表现为发表文章、表达观点的自愿程度,更体现为网民的发布手段在不断提升,从线性的表达提升为视觉的表达,更有直观感和全景意识。

  另一条主线是社交媒体对于观念塑造的能力在发生变化。在经历了21世纪的两个十年之后,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甚至在一些国家,三分之二的公众依赖于社交媒体来获取信息。这就使得社交媒体的特点也转变为公众的接受习惯。比如,从深度转向浅阅读,从连续转向碎片,从单一信源转向多元验证等。

  这两条主线带来的变化不仅是技术性的,也是身份特征上的,这意味着网民拥有了更多构建自身身份的机会和能力。视觉化的传播,不仅提供了有趣的内容,还同时构建了场景、对话和逻辑。在一个视觉化传播的平台上,网民得到的信息不仅是视频内容,而且是内容所提供的更多表征。网民通过视觉化的传播,在短小内容的广泛平台上,寻找更多的身份认同。传统意义上说,社交媒体的作用是构建新的虚拟身份,这对于网络治理来说提出了新的命题。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视觉化的传播也能够推进身份的调和与优化。

  所谓身份的调和,是指网民在虚拟空间所构建的身份,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确立在现实社会的身份,而不再形成孤立和剥离。这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正在发挥作用。青少年如何在主流人群中得到认可,成为主流人群的组成部分,有赖于新的媒介形态的再创造。

  身份的调和,对于当前社会文化来说十分重要。在当前舆论环境中,我们常常担心出现极端观念的泛滥,“后真相”时代人们处于回声室中,往往用片面的信息寻找身份标签。但短视频从积极的角度上来看,能够帮助网民确立和强化在现实中的身份标识,并且降低这种身份标识在现实社会中的挑战。

  而身份的优化,往往意味着现实中的优质文化在短视频上的再现,推动了网民在虚拟族群上的文化进步和素养提升。例如,公众对抖音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娱乐性的,但实际上抖音视频的多元化程度非常高。时政、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视频都很丰富。截至2019年12月,抖音平台八大艺术门类,音乐、舞蹈、影视、建筑、书法、戏曲、雕塑、绘画内容短视频累计播放量超7184亿。短视频开始逐渐成为大众艺术交流的重要工具,全民通过短视频分享艺术、欣赏艺术、接近艺术的趋势已形成,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在视觉化的传播过程中,网民的身份更容易与他们理想中的优秀身份相靠近。短视频平台构建了对于优秀人才素养的更加直观的印象,也更容易形成聚集。

  身份的调和与优化,目的是运用短视频的正向功能,在自身认知过程中发挥传播作用,这种功能尤其针对当前青少年群体。作为“网络原住民”成长起来的这一群体,接触到的信息碎片化程度高,“短平快”而且极易迭代,使得他们的价值体系相对不完整,知识认知的惯习也缺乏逻辑植入。有学者认为,借助短视频,可以以6S的特点,即简短(short)、故事化(story-like)、丰富(sufficient)、易得性(searchable)、分享(sharing)和社交化(socializing),实现对青少年群体的身份构建和价值塑造。

  社会向善共识的构建

  当前社会中不少人有一种看法,即短视频更多的是娱乐性的、商业性的,构建的身份也是短期的。从现象上看这个观点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深入来说,社交媒体的视觉化传播,一旦完成身份的优化,就会产生新的观念构建。因此,如何借助短视频构建社会共识、传递向善理念,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例如,2019年5月13日,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字节跳动平台责任中心共同发布《抖擞传统:短视频与传统文化研究报告》显示,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作为蓬勃发展中的影像叙事方式和话语叙事形态,既传承传统文化,也在持续促进中华文化的再创作,令传统文化以新形式植根于人类交往的精神世界。短视频对于传统文化传播的当下意义更多表现在三大功能:唤醒、激活、复现。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2020年初的B站春晚中,带有强烈爱国主义和民族传统文化意义的演出获得大量网民的认可,本质上也显示了视频在社会共识构建中的积极意义。

  基于短视频对文化传播的唤醒、激活和复现功能,可以看到,短视频在构建社会共识方面具有两个重要功能。第一个功能是共识的彰显。由于短视频视觉化符号突出,短视频内容中知识性和解疑释惑功能的内容,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转发。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视频传播,正满足公众在当前复杂信息环境下的直观需求。

  因此,在短视频集中的表达中,除了公众比较熟悉的所谓网红、带货等服务和娱乐信息之外,流量比较大的还有科普类型的内容,包括人文的和自然科学的。抖音所提供的“DOU知计划”就是一例。可以看出,短视频彰显了能够满足公众直接好奇心的内容,而且视觉化手段也使其能在短时间内提供有现场感、可信的、冲击力强的内容。公众基于这种直观特征,也会更加主动地寻找能够满足知识和道德需求的信息。

  第二个功能是共识的复述。网民经常说,短视频是“魔性”的。这说明从传播效果上来看,短视频可复述的内容和表达符号,更有利于信息的植入。在社会共识构建的过程中,不断通过视觉化或者多元化的传播手段,复述正面和向善的内容,往往能起到更多的积极作用。当前在短视频平台上,这样的内容复述正在增多。由于短视频自身的传播特点,传播者在“正能量”的传播过程中,多数都会注意到趣味性、易读性、对话性等特征。

  共识的彰显和复述,使得短视频在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中,常常产生出其不意的传播效果。借助这种效果,短视频应当更重视向善意识的培养。比如,这段时间流行的网红李子柒,其在国际传播中客观上起到了介绍中国、塑造形象的积极作用。在研究李子柒现象为何火遍全球的过程中,李子柒所使用的视觉化直观化和主题的简单易懂关联性强,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随着短视频的快速普及,我们需要高度重视短视频的教育功能和构建意义,既不能简单地认为其内容“下里巴人”,更不能忽视短视频带来的网民接受习惯的结构性变化。当一代网民逐渐适应了短小直观的视觉化传播时,这种打破传统传播逻辑的表达方式,就直接承载起价值观构建的使命,而短视频本身的社会功能也值得更加深入地进行研究。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编辑: 江英华]
(本文来源:经济参考报)
  • 科技金融时报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10731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70005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3724<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