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多地进入主汛期,一些地区汛情严峻,近期即将进入台风多发季节。受强降雨影响各地极有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日前,中国计量大学质安学院金侃博士接受记者采访,并就如何防范和应对滑坡、泥石流自然灾害进行解答。据了解,金侃博士曾长期从事安全科学与工程、灾害预警与应急技术研究,还曾参与应急管理部《应急管理综合性基础性标准择要》、应急管理标准化三年行动计划编制研究等项目。
“山坡出现裂缝、坡上水塘水位明显下降、山上树木东倒西歪、山区河水水流突然加大、水流中夹杂较多柴草树枝、河水变浑浊或突然断流......如若看到以上情况大家应及时撤离所在地区,因为以上都是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前期预兆。”金侃指出,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产生的地质灾害。泥石流则是由暴雨、冰雪融水或库塘溃坝等水源激发,使山坡或沟谷中的固体堆积物混杂在水中沿山坡或沟谷向下游快速流动形成的地质灾害,可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其破坏性极大。
泥石流示意图
据统计,浙江地区内滑坡泥石流灾害呈现三个“80%”特点,一是降雨诱发型滑坡占滑坡总数的约80%;二是省内约80%的泥石流属于滑坡、崩塌(即塌方)转化型泥石流,该型泥石流呈现出先发生滑坡、崩塌,再转化为泥石流的形成过程特点,主要诱发因素为强降雨,而崩塌和滑坡物质是泥石流固体物质的主要来源,其堆积物在一定的水源条件下生成泥石流;三是发生在7-9月梅汛和台风期的泥石流占全年泥石流灾害总数的约80%。
金侃表示,滑坡灾害发生通常需满足特定地质、地貌和诱发条件这三个要素。山坡表土层或风化碎石层的结构较为松散,坡度介于10-45度之间且呈“下陡中缓上陡”地形特点,植被破坏程度大的地区都是极易产生滑坡灾害的地形,应被设为高危区域进行监测并制定相关应急预案。另外还需注意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具有一定滞后性,有时会在雨停后发生。
近年来,中国计量大学在滑坡监测和应急物资准备方面发挥了其在计量、检测领域之中的特长,李青教授、王强教授、黄冬梅副教授等团队均有其科研成果在实际案例中应用,为浙江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物资保障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持。
“应急保障应以事前预防为首要宗旨,如若遭遇突发滑坡泥石流灾害,政府应首先动员专业救援力量积极救灾,组织受灾群众开展自救、互救,减轻灾害损失。在灾后恢复重建阶段应,一方面应重点预防次生灾害(道路塌方、房屋垮塌)的发生;另一方应面重点预防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确保食品和饮水的安全。”金侃说。
本报记者 付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