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科普知识  -> 正文

光吃水果不吃饭可行否?专家:五谷为养,五果为助

2020年06月30日 16:44:09 来源:人民网 作者:

  当下很多人认为吃水果有利健康,而吃米饭并没有什么益处,甚至不少老年人保养身体也讲究不吃米饭、光吃水果这一套。光吃水果不吃饭,如此养生可行否?这个问题看似简单,想必大家也都知道答案肯定是不能,那其中的道理有哪些?接下来将从古人留下的养生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中寻找答案,来探寻中医的“养生之道”。

  五谷为养主食才是养生根本

  《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认为五谷杂粮才是养生的根本。五谷是指“稻、黍、稷、麦、菽”,即大米、小麦、大豆、小米等,亦泛指所有谷类和豆类食品。五谷能够提供人体所需的大多数营养素。五谷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配比很合乎人体需要。我国人民的饮食习惯是以碳水化合物作为热能的主要来源,而人类生长发育的自身修补则主要依靠蛋白质。故“五谷为养”是符合现代营养学观点的。

  为什么说“五谷为养”,首先, “五谷杂粮”都是植物的种子,能补养人体元气、阳气。

  “五谷杂粮”本质都是植物的种子。只要有土壤,一粒小小的种子便可以生根发芽,最终成长为一个新的生命,因为种子浓缩了植物的精华具备旺盛的生命力,也称之为“生机”或“阳气”。我们吃主食的时候,不仅吃了各种化学营养物质,还吃粮食的“阳气”。五谷,也就是粗粮,其谷气充沛,补养人的元气最好。

  其次, “五谷杂粮”调养脾胃。五谷只要撒在土地里就能生长发芽,而脾胃在五行中属土,在脾胃里播下种子,也就是我们人体所摄入的“五谷”,通过脾胃“以灌四傍”人才能生生不息。

  五谷杂粮的属性大多都是性平、味甘、色黄的特点,多归脾经、胃经和肾经,这些性味归经特点也决定了其养脾胃的功能。谷气皆入胃,散精于脾;脾气散精,输布五脏。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不吃主食,水谷精微无从摄取,气血无从生化,后天之本亏耗,导致气血不足,脾胃虚弱。

  “五谷”,以其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所以“五谷”一则养生,二则治病。“药食同源”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正常饮食过程中祛除病痛,使机体恢复健康。

  因此,五谷杂粮等主食是最基本的养生,既可以补养人体元阳之气,又可以补益后天之本脾胃,绝对不可以不吃主食。

  五果为助因人而宜忌过量

  吃水果一直被大家认为是可以减缓衰老、减肥瘦身、降低胆固醇、补充维生素的良品,《皇帝内经》中言“五果为助”,五果,本指枣、李、杏、栗、桃,亦泛指各种水果和干果。人们在主食之外适当进食果品,从中医理论看,可以调整阴阳,补充津液,某些水果和干果还具有补益心肾脾胃和润肺润肠之功。水果的益处颇多,导致有很多人不吃饭只吃水果来调理身体,但这种方式并不可取。

  中医认为,水果有寒热温凉不同属性,一般可以分为寒凉、温热、甘平三大类,而人也有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痰湿质等不同体质,需要根据不同体质选择合适的水果。

  简单来说,像大部分老年人体质虚寒,进食偏于寒凉的水果容易导致胃部不适,甚至腹泻,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胃司受纳,主腐熟水谷”,过食寒凉水果易伤脾胃,导致胃失和降,脾失健运,寒湿内生,阳气受困,又加重运化不利,出现精神萎靡、少气乏力、纳差、痞满、泄泻等症状,因此建议此类人群食用温热或者甘平性味的水果,例如苹果、木瓜、橘子、桃等。

  对于热性体质的人来说,本身机体处于阳气旺盛的状态,如食用了热性的水果,容易导致胃肠积热,火胜伤津,进而出现一系列“上火”的症状,如面部生疮、口干、大便干结等。因此建议此类人群食用凉性或者甘平性味的水果,例如梨、柚子等。

  总之,不管是寒凉还是温热性味的水果都不易过量,更不能代替主食,宜饭后食用。每个成年人每天的水果摄入量建议在200克到350克。

  生活变好勿陷入“过补”误区

  《黄帝内经》中写道:“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不管是五谷还是水果,或是肉类蔬菜,不能有所偏食。要做到荤素搭配,合理饮食,饥饱有度,才能满足机体的营养需要。

  古人云“食为八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容易陷入“过补”的误区,尤其是老年人气血阴阳、脏腑俱不足,人体胃肠容量也是有限,过量饮食会加重胃肠负担,久之则脏腑亏损更甚。因此需防止“饮食自倍”和“膏粱厚味”,要注意营养均衡,不可暴饮暴食。

  总而言之,健康的饮食习惯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保养身体要顺应四时阴阳之变化,调养心神,不管是吃饭还是吃水果,要做到合理均衡,饮食有节,不可偏食,不宜过量,寒温适中,五味不过,顺应自然规律吃时令果蔬,才能达到古人养生的最高境界——“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编辑: 陈嘉宜]
(本文来源:人民网)
  • 科技金融时报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40003 | 浙ICP备2024107310号 |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3724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