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十二个“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三个“全国海洋宣传日”,昨日由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科协、浙江省科学传播中心和浙江省科技馆等协办的“你好,海洋2020公众科学日世界海洋日”正式开启其线上科普系列活动,来自海洋二所的科学家团队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为公众献上科普大餐。
海水中的温度、光照、浮游植物等都是影响鱼儿生活的关键因素。不同品种的鱼生活习性不同,因此会选择在不同的水深和水域里生活。如果把大海想象成一座高楼,那大家所熟知的一些鱼儿们都在高楼的哪个位置居住呢?在科普直播讲座中,海洋二所席婧嫄博士指出,不同鱼儿对水温的要求都不同,其影响水温的关键主要是纬度与水深。人们在生活中熟知的小丑鱼、秋刀鱼、鳕鱼分别属于暖水种、温水种、冷水种,它们也因此分别生活在海洋中不同的纬度和深度。
正如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所描述的,“光”与“水”的交织给人呈现的是非常愉悦的景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人眼中的水究竟是什么颜色?这是水的本色吗?人眼中海水的颜色和卫星观测的海色有什么区别。在科普直播讲座中,海洋二所陶邦一副研究员向公众介绍了由海洋水色卫星观测到的色彩缤纷的海洋影像,并指出海洋会因泥沙入海、水藻繁殖、潮汐水动力作用、人类污染排放等呈现各种颜色。
既然海洋的表面可由卫星进行遥测,那么海表以下科学家又该如何有效进行探索?对此,海洋二所仪器共享中心管理员张翾和自然资源部“杭州全球海洋Argo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刘增宏高级工程师分别为公众介绍了“海洋风筝”——水下光谱剖面仪以及自动沉浮的水下机器人——阿戈尔(Argo),它们都可以测量海洋表面以下,但有着不同的工作运行模式和测量要素。而通过布设在全球海洋中几千个Argo浮标,科学家们更是首次实现了对全球海洋内部的实时监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霞映孤鹜,水天一色,宁静致远的画面就呈眼前。而这令人心仪神往的蓝色净土却被人类产生的塑料垃圾日渐污染,各类塑料垃圾是如何汇入海洋,又会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何影响?在科普讲座中,海洋二所黄伟副研究员指出,海洋塑料垃圾需要约500年才能降解,这将对海洋生物的生存造成极大威胁;他还介绍了微塑料(小于5毫米)的严重危害,微塑料会富集在海洋生物体内并沿食物网传递,最终对人类自身的健康造成威胁。对此,黄伟副研究员建议公众在日常生活中长期践行垃圾分类、废物利用等绿色理念以保护我们的海洋。
本次直播活动还邀请到我国著名物理海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苏纪兰做客直播现场,并就认识海洋、近海生态系统保护等问题进行讲解。苏纪兰院士指出,认识海洋需首先观测、了解、预测海洋。在这过程中我国还需要进一步研发观察海洋的先进科学仪器。另外,苏纪兰院士还为公众介绍了沿海滩涂湿地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呼吁加强对其进行生态保护。苏纪兰院士指出,人们要通过不断努力进一步认识海洋、保护海洋。
据了解,2020年联合国世界海洋日的主题是“为海洋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创新”。2009年,我国将原有的7月18日全国海洋宣传日调整到6月8日,更名为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促进全社会认识海洋、关注海洋、善待海洋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海洋,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今年全国海洋宣传日的活动主题是“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
(记者 徐军 付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