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科普知识  -> 正文

水土不服,“不服”的到底是谁?

微生物环境、内分泌、免疫力系统……
2020年06月03日 11:18:30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马爱平
       本报记者 马爱平

  一些人一旦离开故土、前往异地,就可能出现如胃肠不适、呕吐腹泻、萎靡不振、失眠多梦等症状,不少人用水土不服来解释这些现象。关于水土不服,《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有这样的记载,“不习水土,必生疾病。”《宋书·索虏传》也提到,“道理来远,或不服水土,药自可疗。”那么,水土不服到底是什么不服?

  “水土不服这个说法,源自我们先人的观察,换个地方生活后,有些人表现出身体的种种不适,环境换回来,不适问题就消失了。水土不服最常见的症状是胃肠道不适、食欲不振、头痛、睡眠不好、过敏反应等,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由于环境的改变,进而影响了人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带来了人体内部环境,尤其是内分泌、人体微生物生态、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的改变和调整。”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姜韬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人自出生的时刻开始,除了肺的表面,几乎所有空气可以到达的部位,比如皮肤、眼睑、呼吸道尤其是口鼻腔、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的表面就都会建立起微生物生态,这是人体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相互选择的结果。特别是胃肠道微生物的总数量大致与人体细胞数量级相当,直接影响人的饮食偏好和消化功能。”姜韬说,这些微生物的组成及相互关系是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每个人都不一样,与其健康状况和饮食有关,例如,习惯低纤维饮食的人,肠道菌群中厌氧细菌多,需氧细菌少,而喜欢高纤维饮食的人情况则恰好相反。

  “这是一个动态的调整机制,健康状况改变、吃了不同食物,微生物的组成及相互关系就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姜韬表示,到一个新地方后,环境微生物生态变了,加上饮食的改变,影响了原来的肠道微生物,而肠道微生态的失调可能要为其中的“水土不服”症状负责。

  华中科技大学科研人员在肠道菌群可塑性研究中,揭开了肠道菌群在水土不服症状产生、发展和恢复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宁康介绍,一个人到了异地,一开始饮食不习惯,会产生各种不适应症状,但是过段时间也能适应,在外地待一段时间后回到原地,又能适应回来,这就是肠道菌群的双向可塑性。

  宁康研究团队招募了一支由10个人组成的志愿者团队,他们从北京出发,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停留了6个月,然后返回北京。通过使用高密度纵向采样的策略,研究人员收集了志愿者的粪便样本,并详细记录了他们的饮食信息。通过对粪便样本进行高通量测序和相关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了人类肠道菌群在较长时间跨度内因受饮食改变而发生的动态变化规律。

  “进行跨国旅行实验的志愿者肠道菌群之间的变换通常在1个月内完成。”宁康说,饮食长期的转变可改变肠道菌群,饮食的恢复也可使肠道菌群恢复。

  研究发现,志愿者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有特定的变化趋势,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这可能与志愿者的肠型有关。在肠道菌群组成上,还发现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在时间轴上表现出较强的弹性,并且它们在这段时间内呈负相关,而变形球菌门和放线杆菌门的相对丰度也表现出可塑性模式。

  研究通过整合志愿者的饮食信息,证实了双向可塑性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饮食来调节的。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逗留期间,志愿者团队成员消费了更多的西方饮食:鱼和海鲜、乳制品和精制谷物,这与他们在北京的饮食习惯大不相同。这些食物的消耗量增加与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显著相关。

  该研究团队表示,肠道菌群的双向可塑性模式,可以从两方面对肠道微生物组相关疾病的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性价值:首先,研究指出针对胃肠疾病的诊断,应考虑饮食习惯和可能的旅行记录,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第二,研究建议在临床实践,如粪便移植和抗生素治疗中,应该利用更长的时间来监测治疗效果,因为肠道微生物群落具有很强的弹性。

  实际上,人体具有很强的调整能力。“当然这种适应力会因人而异,这与对于疾病的易感程度不同一样,水土不服也是一部分人有明显反应。根本原因是人群中存在的遗传多样性,尤其是免疫系统的遗传多样性。对于环境因素变化的反应程度和反应方式不同的人有所不同。”姜韬说。

  姜韬强调,对于水土不服的现象要充分重视,尤其是过敏性的身体不适,应当立即进行抗过敏治疗,并找出和记住导致过敏的原因,如果必须再回到有过敏原的环境,就需要提前预防,多次复发的过敏反应很可能带来严重后果,比如哮喘等,不可以大意。

  相关链接

  肠道菌群构成主要取决于饮食和生活方式

  以色列魏茨曼研究所科学家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人体肠道菌群的构成主要由饮食和生活方式决定,遗传因素的影响很小。

  人体肠道内生活着几百到上千种细菌,对代谢、免疫、心血管功能等起到重要作用,甚至可能影响情绪和行为。不同人的肠道菌群构成存在明显差异,科学界此前认为这主要由遗传决定,但新研究显示遗传因素导致的差异只占2%。

  研究小组分析了约1000名以色列人的基因组和肠道菌群数据,以及他们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和药物使用情况等。这些人来自7个不同的族群,生活环境相似。结果显示,没有血缘关系但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的人,肠道菌群构成高度相似。

  分析还发现,在预测血糖水平、肥胖程度等指标时,把肠道菌群构成考虑进去,能大幅提高预测的准确程度,优于只考虑遗传和环境因素的模型。

  这一新发现意味着,通过调整肠道菌群来治疗疾病、改善健康指标时,一套方法将适用于有着相同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整个人群,无须根据个人基因组单独制订方案。

[编辑: 王姝]
(本文来源:科技日报)
  • 科技金融时报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10731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70005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3724<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