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论坛新帖  -> 正文

面对疫情大考,疫苗研发亟须集体发力

2020年06月02日 16:00:24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张佳星

  5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致辞时宣布,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担负性作出中国贡献。

  习近平主席的庄严宣布,使得中国疫苗人感到了更大的责任感与紧迫感。截至目前,我国已有一种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和4种灭活疫苗相继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开展Ⅰ期或Ⅱ期临床试验。

  Ⅱ期临床试验距离疫苗的成功只能说是迈出了一小步。对于疫苗人来说,目前仍有多个问题需要解决:需要上万名受试者的Ⅲ期临床如何开展?疫苗的验证、生产等如何完善?如何建立疫苗的应急研发、生产平台?

  日前,中国疫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第二次大会召开。大会上,包括国家和地方疾控中心、中检院、科研院所、疫苗研发生产企业在内的27家从事疫苗研发、生产、监管和应用的相关单位参与研讨,旨在共同推进新冠疫苗的研发。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在疫苗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方面仍然处于跟跑状态,体现在新冠疫苗研发方面,我国虽然在部分类型的研发上与国际同步甚至略有领先,然而在病毒载体类型多样性、mRNA规模化制备及核酸疫苗递送系统、蛋白质结构设计等方面都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疫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晓明开宗明义,在我国新冠疫苗研发取得既有成绩的基础上,表达了业内人士的紧迫感。

  “在逐步认识病毒并应对疫情期间,中国科学界第一时间共享了病毒全基因序列、核酸检测引物和探针序列,并持续向世界分享疫情防控知识和诊疗经验。”杨晓明表示,在世界高度互联互通的今天,更需要“用全球化的方法抗击全球性的疫情”。

  在会议现场,来自包括英国国家生物制品检定所(NIBSC)、美国适宜卫生科技组织(PATH)等国际组织在内的国际专家也专门录制了视频发言,对中国的疫苗研发工作以及中国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的表现和贡献给予肯定,并结合自身的工作内容提出与中国进一步合作的建议,特别是对中国向全球提供安全有效的疫苗提出了期待。

  “中国的新冠疫苗研发与国际接轨,这为企业走出去在Ⅲ期临床开展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苏州艾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英博表示,曾在国际会议上接到过公益组织的“橄榄枝”,但企业个体进行对接还是相对困难。

  疫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于2013年,联盟内部包括疾控中心、中检院、学校院所、疫苗企业等疫苗全链条单位。

  “对外而言,国际上有很多非政府组织可以开展合作,产业联盟的形式有助于同国际组织开展合作。”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沈心亮研究员认为,对内而言,联盟组织将有助于加强业内信息共享,并发挥不同单位所长,将高校、企业、院所等整个产业链条上各单元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推动疫苗研发。

  不仅如此,联盟的集合还是疫苗技术路线“互补”的契机。

  “我国进行了疫苗多个技术路线的布局,是极具前瞻性的,因为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有自己的优缺点,在临床使用时有很强的互补性。”英博说,联盟的协作有助于发挥不同技术路线疫苗的优势。通俗地说,一个人可能在不同时期打不同的疫苗,或者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人打不同的疫苗。疫苗面对的公众有不同的情况,一旦一种疫苗在一定条件下不适用,则由另一种备选疫苗作为“后手”。例如业界担心的ADE(抗体依赖增强),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将有另一种疫苗作为补充和完善。安全、有效的新冠疫苗或许将走“混搭”路线,几种技术路线互相补充、序贯免疫的研究和实践,都需要不同的科技创新主体共同协作。

  在联盟的框架下集体发力,还有助于新技术的落地应用。目前全球在研的新冠病毒疫苗有100多种,就在研疫苗的比例而言,重组蛋白疫苗和核酸疫苗占比较大,但我国目前仍未批准这两类新型疫苗开展临床试验。

  “新型疫苗的落地,需要更多部门的配合,在联盟的框架下,如果形成常态化机制,那么新型疫苗将可以更快地在疫苗生产领域内被国内熟悉和认识。”英博表示,疫苗联盟形成的平台和机制,将有利于整个疫苗产业的研发和生产创新。

  为此,疫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出倡议:共同推进疫苗科技攻关,做好疫苗研发保障,保证疫苗应用安全,实现更多路线疫苗研制成功;加强疫苗全产业链建设,推进现有疫苗技术和产品的优化升级,构建更广泛的疫苗合作平台;推进疫苗研发国际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强新冠疫苗研发相关信息交流与合作,助推全球抗疫科研协作,加速推进新冠疫苗研发进程。

  张佳星

[编辑: 陈嘉宜]
(本文来源:科技日报)
  • 科技金融时报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10731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70005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3724<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