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论坛新帖  -> 正文

七位委员建议加强空间生物技术和安全研究

2020年05月25日 16:29:52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付毅飞

  “我国空间站即将建成,将为大规模开展空间生物实验奠定设施基础,不断提升国家生物安全水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党委书记赵小津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空间生物技术和安全作为生物安全的一部分,对于构筑国家安全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不过,当前还存在研究水平较低和应用转化不足等问题。”

  日前,赵小津与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华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傅育宁等7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合提案,围绕加强国家空间生物技术和安全研究提出了多项建议。

  空间生物安全,是指人类开展近地空间科研和深空探测活动中的生物因素对地球生态环境、外星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威胁,及对其所采取的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

  从20世纪60年代起,空间生物安全问题就受到全球关注。美欧等航天强国在深空探测活动中均采取了严格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并利用微重力、辐射等空间环境所产生的特殊生物学效应,开展空间生物实验和生物安全技术研究。据了解,空间医药被列为国际空间站的10大技术突破。美、欧和俄罗斯等曾先后利用航天飞机、空间站等大型空间设施开展3000多次生物实验,积累了大量空间飞行环境下的生物科研数据和应用成果。赵小津表示,我国大规模开展空间生物研究的条件也日渐成熟。

  2023年,我国长期在轨运行的空间站将投入使用,可以支持在空间特殊环境下开展更复杂、更系统、更前沿的生物实验,满足国家生物技术和安全研究需要。

  不过赵小津表示,当前我国缺乏空间生物技术和安全的政策法规及战略规划,相关研究缺少顶层指导;我国在空间生物研究相关的规划、科研和空间设施资源保障方面,还需要统筹安排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和完备的协调机制。

  在空间开展生物实验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我国开展空间生物技术和安全研究,所需的空间设施资源投入和利用效率有待加强,空间生物实验偏重于基础生命科学研究,对生物技术和安全,特别是医药的研究不够。空间生物实验装置种类偏少、水平较低,常态化的实验能力不足,实验水平和实验设施难以满足国家生物安全和生物创新的需要。

  此外,我国空间生物技术和安全在医药方面的应用成果较少,没有形成技术开发—产品—市场的投入产出模式。通过空间诱变创制的优质种质资源,现代化应用开发不够。相关的中西药组方、生物快速检测等空间生物技术,对国家生物安全需求支撑不足。

  因此7位委员建议,以国家生物安全战略需求为导向,制定空间生物技术和安全研究和技术转化的政策法规;强化顶层设计和前瞻布局,将空间生物技术和安全发展纳入“十四五”规划和中长期发展战略;设立空间生物技术和安全专项研发基金,实施持续的空间生物安全研究与实验计划,不断提升核心技术的攻关能力。

  同时,把空间生物安全中心等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新基建”给予支持,在有基础的单位联合设立空间生物技术和安全重点实验室;增加空间资源投入,支持生物技术和安全相关的空间实验项目;加强国际空间科技合作,加快空间生物实验装置的开发,开展从基础生命发现到地外生态建设等全方位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

  在促进成果转化方面,他们建议加大政策和经费补贴力度,鼓励企业参与空间生物应用开发,联合地方政府设立产业孵化器,加快基于空间生物防护技术的产品开发;加快人参、灵芝等空间中草药种质的创新和产业开发;加快在轨抗生素、疫苗开发,以及成果的转化。

(付毅飞)

[编辑: 王航飞]
(本文来源:科技日报)
  • 科技金融时报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10731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4000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3724<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