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馆的公共归属无争议的情况下,广泛、平等、无差别的接触权成为博物馆积极追求的目标。
通过拆除时间、空间层面的边界,博物馆试图赋予更多的社会成员以接触便利。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
在博物馆的公共归属无争议的情况下,广泛、平等、无差别的接触权成为博物馆积极追求的目标。从这个意义看,云端博物馆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和包容。
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大众参与方式。即将到来的各种活动从遍布全球的各个博物馆转移到网络云端。不过,各大博物馆并没有显得措手不及、无所适从。历经数月的试行调整,不少博物馆已习惯了日常化的在线开放。除了网站和公众号上的静态展示,云导览、微视频、空中讲堂和“问问馆长”之类的在线互动也层出不穷。
这归功于数年前就已启动的“智慧博物馆建设工程”。博物馆的虚拟化、在线化和智能化早已按部就班地进行,现阶段又加快了这个进程。
国际博物馆协会提出,如果博物馆执意举办现场活动,建议在全球疫情消退后,参加11月中旬的“博物馆漫长夜”。“博物馆漫长夜”是一项特别的博物馆延时开放活动。活动期间,很多博物馆将开放时间从白天延迟到午夜1点。午夜时分,灯火通明的场馆和在各家博物馆间匆匆穿梭打卡的观众,将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如果将云端博物馆和“博物馆漫长夜”联系起来,便会发现两者间意味深长的关联,这恰好展示了博物馆不断突破边界、增强博物馆的可接触性、实现更好开放和更大包容的探索历程。
“无界博物馆”一直是博物馆的追求。通过拆除时间、空间层面的边界,博物馆试图赋予更多的社会成员以接触便利。从定时开放、周末开放、调整博物馆闭馆日,到增加更多博物馆延时开放日,博物馆一步步赢得了更多观众。博物馆也在不断突破空间边界。很多城市的机场、商场,甚至地铁里都出现了卫星式博物馆。受“临时展览”概念的影响,有了流动博物馆,可以走出博物馆,将任何场地转变为临时展厅。数字和网络技术为博物馆的“无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体博物馆中无法想象的跨地区、跨时区距离,展柜内外的边界,有限展厅与库房的边界都被顺利克服,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永不落幕”。
每一次打破边界,都有可能伴随着更多、更深、伏而不察的边界。比如,那些不能在正常开放时间参观博物馆的人们可能也无法在子夜时分流连于博物馆,依赖于文物车的“流动博物馆”无法经常深入到一些偏远地带……这都将引导博物馆思索存在于教育、性别、年龄等方面的更多边界,并启动下一轮“破界”。
在以视觉形象为主导方式的博物馆里,视障者的接触权始终是难以界定、缺乏有效解决方案的问题。在实体展厅中,我们尝试通过建立视障展区或者展线来回应这个问题。智慧博物馆也在探索满足视障者的新技术,如一款名为“做我的眼睛”的手机应用软件,探索数字技术如何帮助视障者“观展”。
数字博物馆和智慧博物馆的确带来了革命性变革,但并不意味着博物馆在追求“无界”上大功告成。在实施预约参观的举措多年之后,博物馆前人工通道上依旧大排长龙的场景值得关注。对此,博物馆可能需要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技术。对于追求平等、多元和包容的博物馆来说,“无界”从来不会简单地一步到位,而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
(徐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