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杭州科学大讲堂第156讲活动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在线上举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数据精准医疗高精尖中心特聘研究员叶盛教授,结合新冠肺炎疫情,为观众线上解读“病毒那些事儿”。来自大讲堂钉钉群、各区县(市)科协、建兰中学师生近800人参与了活动。
在讲座中,叶盛介绍,病毒被称为凝固的生命碎片,而细胞又被称为流动的生命之河。病毒虽是由生命物质构成的,但却缺乏细胞生命中的关键特征。为此,病毒自诞生以来便一直存在着变异,而这也是自然生存中进化选择的结果。“首先病毒只要通过变异就有机会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其次可以得到跨物种传播的机会;最后是导致病毒弱化实现与宿主共存。这些都提高了病毒的生存几率。”叶盛说。
叶盛表示,这次席卷全球的新冠病毒是由动物病毒变异和重组导致的跨物种传播。研究表明,蝙蝠本身的冠状病毒并不具备感染人的能力,而新型冠状病毒突变了刺突蛋白“这双手”,使之能结合新宿主物种的受体蛋白,实现“这双手”与人类细胞“门把手”间的匹配,使其能够侵染、进入人类细胞。
事实上,跨物种传播需要变异突变、近距离密切接触这两个因素。为避免变异病毒实现跨物种传播,叶盛向公众提出了三条建议:不要食用野生动物、不要使用野生动物制品、不轻易接近野生动物。
最后,针对如何有效防范治疗新型冠状病毒,叶盛表示,目前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阻断病毒的进一步扩散,而对抗病毒主要依靠人类自身免疫系统以及有效的疫苗与隔离防护措施。“纵观人类与病毒对抗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真正战胜病毒的主要方式还要依靠疫苗。”但叶盛也表示,任何疫苗研究都需要个正常的周期、正常的步骤,也需要去检验人体产生抗体的情况及副作用等。相信人类最终一定会取得胜利。
本报记者 付曦地 通讯员 洪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