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论坛新帖  -> 正文

冬季总是冻手冻脚 几道暖方让你温暖过冬

2019年11月18日 15:53:14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作者:

  编者按:冬季来临,许多人都会感觉寒意彻骨,冻手冻脚,咋能让自己暖融融的过一个冬天呢?当然是进补啦!今天就与你侃侃咋用养生食谱来帮助自己驱除寒气,温暖过冬。

  姜糖苏叶饮预防感冒

  取生姜3克、红糖15克、紫苏叶3克;将生姜洗净,切成细丝,与紫苏叶一起放入杯中,加入红糖,用开水冲泡,盖上杯盖焖10分钟,趁热服用,每日两次。

  方中,紫苏叶辛温,可发表散寒,宜通肌表,疏散郁闭的肺气,理气合营,能治疗有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或兼见咳嗽、胸闷不舒等症状的风寒感冒,以及患有恶心、呕吐、胃痛、腹胀等症状的肠胃型感冒。与生姜配伍,可增强解表散寒的功效。红糖甘温,既可温中散寒,助紫苏叶、生姜发散在表之寒,又可作为调味品,缓解辛辣苦涩的味道。

  此外,本方对于怀孕期间恶心呕吐者、吃鱼蟹之后腹痛恶心者、小儿肚子受凉呕吐腹泻者都有一定效果。在遭受暴雨、冰雪、寒风、水湿侵袭后,泡一杯姜糖苏叶饮也有预防感冒的效果。需注意的是,有身重疲乏、神志昏沉、胸脘满闷不舒、没有食欲、大便黏腻不畅等湿热内蕴表现的人不宜服用。

  当归生姜羊肉汤温中补血

  取羊肉250克、当归15克、生姜30克;羊肉洗净、切块,用开水焯后沥干;当归、生姜分别用清水洗净,生姜切片;生姜下锅内略炒片刻,再倒入羊肉炒至血水干后,与当归一同放入砂锅内,加开水适量,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煲2~3小时,调味即可。

  当归生姜羊肉汤出自东汉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方中,当归补血调经、活血化瘀、缓急止痛、润肠通便,其特点是补血不滞血、活血不伤血,为调经补血第一要药。羊肉性温热,暖中补虚、补肾填精、开胃壮力、散寒除湿,配伍当归增强补虚温阳之力,既补血又止痛。生姜温散,助羊肉散寒暖胃,且除膻味。三味同用,组成简单、效果显著、风味独特,有温中补血、调经散寒的功效。

  此方尤其适用于有面色苍白、手脚冰冷、小便清长等症状的体质虚寒者日常食用;还可缓解妇女月经推迟或量少、闭经痛经、经期头痛、胎动不安、产后腹痛头晕等症状;也适用于男性阳痿、寒疝、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疾病;老人体弱、有各种退行性病变者,也可常服。另外,体内寒气重者可多加生姜;常发热、咽喉肿痛、口舌溃烂者慎用此方。

  丹参米酒,解腹部发凉

  取丹参200克、米酒1千克;将丹参粉碎,用米酒浸泡半个月,早晚服用,每次15毫升;或每次10毫升,每日3次,饭前将酒温热服用。

  方中,丹参味苦,性微寒,入肝肾二经,有活血化瘀、凉血消痈、养血安神的效果。现代药理实验表明,丹参有扩张冠状动脉作用,能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并减慢心率,对冠心病等老年性疾病大有益处。米酒性温,不仅通血脉,还使药力更强,对因寒所致的心痛、寒痰咳嗽皆有缓解效果。用丹参泡酒,尤其适合血瘀闭经、痛经,且伴有腹部发凉的女性服用,也可作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保健药酒。此方不适宜孕妇服用。

  五味枸杞饮初咳慎用

  取五味子50克、枸杞子50克、白砂糖20克;五味子用小纱布袋装好,枸杞子剪碎,一同放入砂锅内;加水1.5升,用小火煎沸,滤出药液倒入杯中,再加白砂糖搅匀即可饮用。

  方中,五味子味酸甘,性温,归肺、肾、心经,有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的功效,常应用于肺肾两虚、精气耗伤导致的肺虚咳嗽、肾虚体弱、长期腰痛等证。枸杞子味甘,性平,归肝、肾、肺经,可滋补肝肾、明目润肺,对肺肾阴虚所致虚劳咳嗽有一定缓解作用。在《本草纲目》中,白砂糖也是一味中药,可和中缓急、生津润燥,常用于治疗肺虚咳嗽、肺燥咳嗽。三味共用,可健脾胃、补肝肾、养心血、生津止渴,适用于冬季五脏虚亏、气血不足所导致的疲乏无力、面无血色、腰膝酸软、心慌失眠等症状。

  需注意的是,咳嗽初起、大便不成形者慎用本方,血糖高、糖尿病患者可少用或不用白砂糖。

  红茶暖胃又驱寒

  首先、红茶可暖体抗寒。秋冬时节人体生理功能减退,阳气减弱,对能量与营养要求较高,此时泡上一杯红茶,可起到防病的作用。红茶甘温,可养人阳气,且汤色胭红,能给人以温暖的感觉,红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糖,生热暖腹,能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

  其次、红茶可养胃。茶叶中所含的茶多酚具有收敛作用,对胃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在空腹情况下刺激性更强,所以有时空腹喝茶会感到不适。经常饮用加糖、加奶的红茶,能消炎、保护胃黏膜,对治疗溃疡也有一定效果。但红茶不宜放凉饮用,那样就会影响养胃和暖胃效果,还可能因放置时间过长而降低营养含量。

  第三、红茶可助消化。红茶可以去油腻、帮助胃肠消化、促进食欲,并强壮心脏功能。日常饮食感到油腻和胃胀时,多喝些红茶,可以减少油腻,促进消化。

  第四、红茶可预防感冒。实验表明,红茶的抗菌力强,用红茶漱口可过滤病毒防止感冒,并预防蛀牙与食物中毒,降低血糖值与高血压。

  冬季暖身食物排行榜

  1、羊肉、牛肉等富含蛋白质和铁的食物。蛋白质所含能量的30%会变成热量从体表发散出去,而碳水化合物所含能量仅有5%~6%作为热量散失,脂肪则是4%~5%。因此,冬天吃高蛋白质的食物有助机体抗寒。值得注意的是,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中,红肉和动物内脏等还是铁元素的好来源。铁在体内参与血红素合成,能提高血液携氧能力,缺铁者外周组织的供氧减少,会因产热不够而感到寒冷。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每天吃肉量别超2两。

  2、海带、紫菜、海鱼等富含碘的食物。甲状腺素是人体新陈代谢调控的重要激素,影响着人体的代谢率高低、生长发育、神经和肌肉功能。它能促进身体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转化成能量,抵御寒冷。碘是合成甲状腺素的重要原料,如果缺碘,身体御寒能力会因此降低。海水中含有丰富的碘元素,因此各种海洋食品均为碘的良好来源,如海带、紫菜、海鱼等,冬天应该常吃。

  3、鲜枣、猕猴桃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研究显示,摄取大量维生素C能明显减少因寒冷而导致的直肠温度下降,并可缓解肾上腺的过度应激反应,增强身体对寒冷的耐受性。柿子椒、番茄等深色菜,以及柑橘、鲜枣、猕猴桃等水果富含维生素C。

  4、粗粮、绿叶菜等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大部分B族维生素在体内起到辅酶作用,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等都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维生素B1主要存在于燕麦等粗粮、坚果、瘦猪肉及动物内脏中。富含维生素B2的食物有动物肝脏、蛋黄、奶制品、绿叶菜等。富含尼克酸的食物有全麦制品、糙米、豆类、芝麻、花生等。

  5、辣椒、姜等香辛料。在寒冷的冬天,适当吃些香辛料不仅能给大家带来味觉上的享受,还有助人体抵御寒冷。比如辣椒中的辣椒素具有产热潜力,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怕冷、冻伤等;美国农业部研究发现,饮食中加入肉桂,能提高身体新陈代谢速度,促进产热;姜中的挥发油可加快血液循环、兴奋神经,使全身变得温暖。因此,冬天在烹调时,可以多放些辣椒、肉桂、姜等香辛料。

  中医教你身体八部位保暖

  双脚。脚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脚冷则全身冷”。肾和脾胃的经脉都起源于脚,但由于双脚距离心脏最远,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血液供应往往不足。自身热能不够,就要求助“外援”,最好的办法是每天用热水泡脚,促进周身血液循环,使全身都暖和起来。每次泡脚20分钟,水温42℃左右最佳,同时可按摩脚掌的涌泉穴,起到调理脏腑、舒通经络的作用。鞋袜最好保暖透气、吸湿性好。

  腰部。腰部第二怕冷,它是肾之腑,肾喜温恶寒,一旦它觉得冷就会立刻“闹情绪”,男性会腰膝酸软,阳痿早泄,女性则容易月经紊乱、痛经等。因此,无论男女天冷时一定要穿中长外衣,不要让腰部裸露。平时可用双手搓腰: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位于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凹陷处),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做50-100遍,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

  头部。头为一身之主宰,诸阳所会,百脉相通,一旦受到寒邪侵袭,易引发感冒、鼻炎、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等。头部还是最不善于留住热量的部位。研究发现,静止状态不戴帽子的人,在气温15℃时,头部散失的热量占人体总热量的30%,气温4℃时,占60%。所以,天越冷越要给头部保暖,冬季外出一定要戴帽子,最好是能盖住前额的。头部出汗后不要立刻摘下帽子,应先到室内慢慢消汗,避免冷风直吹。此外,每天清晨梳头百余次,使头皮微热,有利于头部经络气血通畅,促进诸阳上升,气血不衰。

  脖子。颈部是人体的“要塞”,上承头颅,下接躯干,还是咽喉要道,更是心脑血管的必经之路,这使它“身体”格外娇贵,一旦受寒,颈椎病、咽炎、脑血管病就会接踵而来。冬天最好穿立领装,尤其是老人,外出一定要戴围巾,对预防高血压、心血管病有好处。

  膝部。膝部受凉可导致关节局部肌肉和血管收缩,引起关节疼痛。保护膝关节的关键是保暖防寒,戴上护膝,或选择膝部加厚的毛裤,注意运动不要过量。除了冬季,雨雪天、夏天空调房中也都不能让膝关节受凉、受潮。

  耳朵。耳朵体积小,接触空气的面积大,热量很容易散发。外加耳朵皮肤薄,耳廓缺少皮下脂肪的保护,极易长冻疮。因此外出一定要给它们“穿上”保暖外衣,可以戴上耳包,或用宽大的帽子、围巾遮住耳朵。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可以迅速用手搓一下耳朵,让其快速回暖。坚持每天早、中、晚按摩揉搓耳廓,每次约5-10分钟。

  鼻子。鼻子也经常裸露在外,如果鼻黏膜接触冷空气,黏液分泌会减少,毛细血管会变脆,鼻子的“屏风”作用就变差,从而导致病菌进入肺内,增加呼吸道感染的几率。外出时戴个纯棉口罩,但最好不要用围巾遮挡,以防上面的细菌或织物纤维进入鼻腔。天冷时,可每天按摩鼻翼,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搓热后,沿鼻梁、鼻翼上下按摩30下。早起前、晚睡前各做1次,可增强鼻部血液循环,提高耐寒能力。

  背部。背为阳中之阳,如忽视背部保暖,易受风寒之邪入侵,耗伤人体阳气,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冬天最好加穿一件棉背心或毛背心,天气好的时候,别忘了给后背晒个“日光浴”,热流会让全身舒服。

  按摩穴位帮助身体暖融融

  1、肩井穴

  按摩肩井穴不但能够初进血液循环还能够让你的肩颈部更加的暖和起来,还可以帮助你缓解颈肩酸痛以及头重脚轻落枕等等的毛病。

  具体操作方法是:被按摩者取坐姿,按摩者站在其身后,双手虎口张开,四指并拢,自然搭在被按摩者肩井部位,四指与拇指相对用力做有节律的拿捏动作。力度不可过重,时间不宜过久。尤其有高血压或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不可过度。

  2、神阙

  神阙穴是一个长寿要穴,可以在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将我们的双手搓热放于肚脐,顺时针和逆时针交替按揉至发热,这样做可使我们的腹部温暖,从而使得我们面色红润,还可以缓解腹痛肠鸣、水肿膨胀、泄痢脱肛等症状。

  3、耳朵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冬季经常按摩双耳,不但能预防冻疮,还有助于肾脏的保健和气血的顺畅。以下是三种最常用的方法。

  拉耳垂:用两手拇指、食指揉搓耳垂至发热,然后向下拉耳垂15-20次。

  提耳尖:用自己的双手捏住双耳的上部轮廓,这样适当的进行提拉耳尖,在提拉的时候大拇指以及食指顺便按揉耳尖,等到按揉发热就可以了。

  摩耳轮:用我们的拇指放在耳轮内侧,其余的四指放在耳轮外侧,轻轻揉搓2-5分钟,之后往上提捏,只要感觉到发热就可以啦。

  4、大椎

  大椎穴为“三阳”、“督脉”之会,全身阳气都在这里交汇。按摩大椎就相当于打开了全身“暖气”的总开关。

  大椎穴的取法是:低头时,颈后最明显的骨性突起下方的凹陷处。在家中淋浴时,可将淋浴头对着颈后连续用热水冲洗,能让你在寒冷季节感觉浑身温暖。一般淋浴时间不宜过长(不超过20分钟),体弱或伴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还应酌情减少时间,水温在40℃左右为宜。

  5、阳池

  阳池穴,这个穴位顾名思义就是阳气聚集的地方,它位于手腕背横纹的中点处。刺激阳池穴,时间要长,用力要缓,两手交替按揉,可缓解手部冰凉的症状。

  6、劳宫

  就在我们的掌心里,有个劳宫穴,当屈指握拳时,中指指尖所点处就是该穴。劳宫穴五行属火,可采用按压、揉擦等方法做逆时针按摩,每穴按10分钟左右,每天2-3次,能够起到暖手助热、宁神养心、促进睡眠的作用。

  7、足三里

  《灵枢》记载:“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调于足三里。”秋冬季节常按揉足三里,可补中益气,让下肢温暖。

  足三里的取穴方法是:当腿弯曲时,可以看到在膝关节外侧有一块高出皮肤的小骨头,这就是外膝眼,从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便是足三里了。按摩时,一般用拇指指面着力于足三里,垂直用力,向下按压,缓缓揉动。其余四指握拳或张开,起支撑作用,以协同用力,让刺激充分达到肌肉组织深层,产生酸、麻、胀、痛等感觉,持续数秒后,渐渐放松,反复操作数次即可。

  8、涌泉

  不少人最怕冷的地方就是脚,穿棉鞋都暖不起来,我们的脚上也有一个“暖气”开关,就是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足心,在足底前1/3凹陷处,是养生防病的要穴,尤其适合肾虚、怕冷、体乏、精神不振的老年人。俗话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建议每天用双脚掌对搓,或用右手搓左脚,左手搓右脚,坚持按摩可使精力旺盛,体质增强,提高御寒能力。(人民健康网综合自健康报、生命时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家庭医生在线、齐鲁晚报)

[编辑: 胡恩华]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 科技金融时报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10731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70005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3724<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