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10月25日电(记者齐健崔晓强吴思)“水稻秧田期要戴无纺布‘口罩’”“肆虐非洲和东南亚的草地贪夜蛾能被空射灯截击”……10月24日至25日,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千名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齐聚贵阳,参加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一起来看看他们都聊了些什么?
“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就是‘植物医生’。”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长陈万权说,保护作物免受病虫草鼠侵害,事关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
保护植物就是保障粮食安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周雪平说,一个好的作物新品种增产约3%,但如果作物遇到病害或者虫害爆发很可能损失就在10%以上,所以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植物保护机制,我国的粮食产量就没有保障。
“水稻会患一种条纹叶枯病,是昆虫传播病毒引起的,一旦患上基本就绝收。”周雪平说,“植物医生”们搞清了它的传播机制,在水稻秧田期用无纺布覆盖稻田,虫子飞不进去,水稻就安全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说,过去人工打农药,喷药量掌握不好容易过量。现在带有导航功能的飞机、无人机和高地隙宽幅喷雾机在数据指引下实现高效投放合理喷施,以最少的药量,就能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近年来,农药朝减量、低危害方向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说,随着我国植物免疫诱控抗害等技术的发展,农药的用量大幅减少,高效低风险的小分子农药和农药清洁化生产已成为创新方向。
“害虫吃菜,螳螂在后”。“植物医生”们还通过培育天敌以虫治虫、微生物防病等生物防治手段,让食品变得更安全。
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朱有勇说,我国许多贫困山区生态环境好,人为干预少,农药、化肥用得少,在这些地区用绿色的生物防控技术就可以不打农药,可以少施甚至不施化肥,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质量高,还能帮助农民脱贫。
外来物种为什么能横着走?在“植物医生”眼里,是因为它们到“新环境”后往往缺少了天敌。
草地贪夜蛾是一种迁飞性害虫,这种昆虫还在非洲、东南亚肆虐的时候,我国科技工作者就开始关注它了。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吴孔明介绍,2018年12月,草地贪夜蛾从缅甸飞入我国境内,由于我国已初步建立起重大害虫迁飞疫情监测与空中阻截系统,害虫迁飞时,科研人员通过雷达系统全程监控,雷达指挥空射灯等精准阻截,形成了源头减少害虫起飞数量、空中有效阻截、后端绿色防控的有效模式。
“我们都知道昆虫趋光,但草地贪夜蛾对一般的光不敏感,只对强光敏感,所以大功率的空射灯成了有效的截击手段。”吴孔明说。
总而言之,正是有了千千万万在田间地头跟农民一起忙碌的“植物医生”,我们才能吃得更安全、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