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8日,习近平在杭州钱江新城副阳台景观绿化工程现场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浙江在线记者 周咏南 摄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推进生态省建设,既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思想观念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在全社会确立起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是生态省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根本所在。
——习近平
“使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
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基。生态文明建设最终要依靠全民生态环境意识和绿色发展意识的觉醒,也必然依靠千百万人共同的绿色行动。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非常注重培育生态文化,倡导全社会确立起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他说,“推进生态省建设,既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思想观念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在全社会确立起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是生态省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根本所在。”“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使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地努力。”这才是最深沉、最持久的内生动力。
2006年4月,杭州崇文实验学校三年级一班获评浙江省“李四光中队”。这项评选是国土资源部发起的一项让少先队员认识地球、保护地球的行动。
崇文“李四光中队”在校内外开展了很多环保活动,但他们在校外宣传生态环保时,发现有些市民对此不太关心。中队30名孩子因此萌生了“给省委书记写一封信”的想法,希望大人们都来重视环境保护。
信上说,“珍惜浙江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是‘李四光中队’队员的光荣职责。善待地球,科学发展,让人与自然永远和谐相处,是我们每一位少先队员心中的愿望。为此,我们中队积极开展了‘保护国土资源,李四光中队在行动’系列活动,希望能得到习伯伯的指导和帮助,并号召浙江的少先队员和全社会行动起来,从小事做起,爱护环境、节约资源,保护我们共同的美好家园。”
同学们很快就收到了习近平的回信。时任“李四光中队”指导老师王婷回忆,“校长当着全校师生的面朗读了这封回信,孩子们都很激动,也越发坚定了保护环境、爱护生态的决心。”
习近平回信说,“善待地球就是善待我们自己,珍惜资源就是珍惜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持续发展就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在浙江这片美丽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沃土上,需要每一个人都来珍惜每一片森林、每一条江河、每一寸土地、每一座矿山,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之路,使人与自然永远和谐相处。”
珍惜每一片森林、每一条江河、每一寸土地、每一座矿山!许多浙江干部印象深刻,习近平总是以一言一行,诠释着对一草一木的珍视,体现着他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追求。
2003年4月24日,习近平来到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当时,习书记看到村庄周边有些山头光秃秃的,得知是村民砍柴做饭引起的,当即说,要给青山留个‘帽’。”时任枫树岭镇镇长叶春晖说,这对村干部启发很大,也推动了村里的沼气工程。
2004年1月15日,习近平来到位于临安的浙江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那天天气很冷,习书记看到这里还有一片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听说曾做过电影《林海雪原》拍摄地,他既惊讶又高兴,再三嘱咐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时任天目山管理局工作人员傅强回忆说,在“大树王”前,习书记站了很久,“看到这棵柳杉周围没有护栏,之前有游客在树干上刻字留名,他很心疼,提醒我们用栏杆围起来。”
开化县金星村,至今传颂着习近平抢救千年银杏树的故事。“那是2006年8月16日,习书记到村里考察新农村建设。”金星村党支部书记郑初一回忆说,考察途中,习近平看到村里一棵千年树龄的银杏树,根部泥土很多被挖掉,根系裸露在外,生命岌岌可危,“他立即和我们说,这是金星村的象征,十分珍贵,不能让它死掉。保护古树,就是保护村庄。”很快,大家培土浇水,展开了一场抢救银杏树的行动。10多年过去,这棵巍然挺立的银杏树,已经成了金星村最亮丽的风景,许多游客慕名而来。
“要努力营造全社会参与生态省建设的良好氛围。”2003年6月4日,习近平在省环保局考察调研时说,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开展生态省建设转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在2005年4月5日召开的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使生态文化真正成为一种全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共同推崇的价值观念。
在生态省建设过程中,全省上下、社会各界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着力培育生态文化,把生态价值观植入人们心中。2004年3月25日,安吉启动全国第一个“生态日”。那天,青少年用塑料袋、旧报纸等废弃物制成服装,走上生态广场进行“环保时装”表演;千名机关干部走村入户,宣传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知识;10万名群众在全县范围内清除白色垃圾。
2010年9月,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每年6月30日为“浙江生态日”。这是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日。浙江意在通过这一载体发挥生态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作用,切实把生态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提高全民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加快生态文明新风尚的形成。
绿色学校创建在浙江全面展开,在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环境素质的同时,“小手拉大手”,通过学生带动家长,进而带动更多社会公众更广泛地参与到生态建设中来。
通过一系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宣传教育和社会活动,习近平倡导的“不重视生态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视生态的干部是不称职的干部,不重视生态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不重视生态的公民不能算是具备现代文明意识的公民”,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
“衡量生态文化是否在全社会植根,就是要看这种行为准则和价值理念是否自觉体现在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一种价值理念变成人们实际生产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形成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既需要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也需要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共同推动。
在2004年2月27日举行的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说:“生态文化的核心应该是一种行为准则、一种价值理念。我们衡量生态文化是否在全社会植根,就是要看这种行为准则和价值理念是否自觉体现在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浙江,伴海而生、因海而兴。千百年来,人们耕海牧渔,尽情享受着大海无私的馈赠。曾几何时,随着海洋生态污染和过度捕捞,这片海域一度面临渔业资源的枯竭,以致“东海无鱼”、渔歌不欢。
本世纪初,浙江近岸海域四类和劣四类海水达81%,重点河口、港湾海水均超四类;海洋灾害增多,赤潮频发;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环境污染不仅影响海洋生态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也对近海、滩涂渔民的种养殖带来影响。
着眼于整个海洋生态系统,治理修复海洋环境、推动渔区形成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显得尤为迫切。在2003年5月16日举行的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治理修复海洋环境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各级各地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正确处理发展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关系,高度重视海洋环境综合治理,加强陆域污染源的治理和控制,加强对海上生产经营活动的环境监管,加强对重大海洋、海岸工程的环境评估,实施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工程。
针对海洋渔业结构调整,习近平提出了“压缩近海捕捞、发展远洋捕捞、主攻海水养殖”的方针。他说:“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引导渔民从近海捕捞转向远洋捕捞,从捕捞转向养殖,从初加工转向深加工,从海洋一产转向海洋二、三产,促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发展。”
与此同时,习近平经常下海岛、进渔村、访渔家,谆谆嘱咐干部群众换种方式“吃海”。2005年5月19日,习近平赴平阳南麂岛调研。时任南麂列岛国家海洋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的曹光招至今记得,“那天下午3时左右,习书记从三脚寮码头登上机帆船,出海考察了深水网箱养殖,还和我们一起增殖放流,亲手将大黄鱼幼苗倒入大海。”
在渔民阮允好家中,得知当地渔民从捕捞转产海钓增收时,习近平说,发展渔业生产、提高渔民收入,关键在于保护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在发展远洋捕捞的同时,要积极发展养殖业,促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
2005年6月13日,习近平专程赴舟山普陀区、岱山县考察。在普陀区蚂蚁岛渔老大林合平家,习近平详细了解渔业资源、捕捞生产、休闲渔业、海岛旅游、渔民收入等情况。他说,推进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不仅涉及到渔区经济发展,而且事关渔民的出路问题。能否解决好转产转业问题,事关渔区社会稳定和今后长远发展。必须立足长远、分类指导,对不同年龄段的渔民,分别通过加强职业培训、多渠道安置就业、建立社会保障等途径,解决其生产生活问题,巩固渔民转产转业的成果。
习近平还对舟山领导干部说,要不断推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大力发展生态高效渔业,做大做强水产养殖和深精加工业,大力发展港口物流、船舶修造、海运和海洋旅游业。认真落实海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完善海洋生态环境动态监视监测网络和灾害预警体系,全面实施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修复工程,切实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为了习近平的嘱托,浙江人民开始以全新的方式“耕海牧渔”:《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性环保法规和规章相继出台,为保护海洋生态筑起屏障;2008年,浙江又发布《浙江省碧海生态建设行动计划》,成为全国第一个进行海洋生态修复的省份;旨在修复振兴浙江渔场的“一打三整治”持续推进。可喜的是,广大渔民自觉守护海洋生态、保护海洋资源,每年伏季休渔但见千船进港,更有许多渔民卖掉渔船,转产转业,靠着海洋生态优势开办“渔家乐”,海洋旅游风生水起。
“就照着这条路子走下去”
2015年2月11日,春节前夕,全国军民迎新春茶话会在北京举行。
时任湖州市委书记马以,作为全国双拥模范城湖州市代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握手的时候,马以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我们按照您的要求,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现在湖州南太湖的变化很大!”
习近平总书记高兴地说:“好,就照着这条路子走下去!”
殷殷嘱托,再次引发了历史的回响。
早在2003年4月9日,习近平第一次到湖州安吉调研时,就嘱咐当地干部:“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抓,决不能松懈,更不能反复。”
牢记总书记嘱托,浙江各地续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
今年8月15日,是习近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12周年。这一天,安吉余村的村民俞金宝投资200多万元开办的民宿,顺利结顶了。
2003年,余村关停矿山的时候,多年来开拖拉机搞运输的俞金宝“失业”了。他跟着朋友到外地打工、办厂,后来回村办起“金宝家庭农场”。去年,余村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游客超过30万人次。今年,俞金宝的家庭农场已经产生效益,新开的民宿即将投入运营。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安吉全县187个村串起了一个郁郁葱葱的生态世界,游客纷至沓来,去年全县实现旅游收入233.16亿元,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47.4%,已超过第二产业。
生态环境越好,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集聚力就越强,“绿色动能”会成为安吉赶超发展的最强动能,安吉县委书记沈铭权说。
在舟山市定海区新建社区,一条生态公路顺山蜿蜒,花树辉映。近年来,村民们依靠生态优势,主动挖掘海岛特色,将村庄打造成远近闻名的壁画村,并借助生态旅游,实现了绿色崛起。近两年,20多户农家乐陆续开业,每年游客数量突破30万人次。
2015年5月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建社区。在村民袁其忠的农家乐“画春园”里,他和村民们促膝交谈。
村民们很兴奋,你一言我一语地述说着村庄的变化,“我们这里空气好啊,老人都长寿”“城里人来这里把水带回去泡茶喝”“青山绿水可以发财”“以前我们穷,现在办农家乐致富,盖新房、买了车。”
习近平总书记说,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建设美丽乡村,一部分是吸收了浙江的经验。浙江山清水秀,当年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确实抓得早,有前瞻性。希望浙江再接再厉,继续走在前面。
当听说新建社区正在规划建设绿色生态旅游景区,习近平总书记说:“这很好。我在浙江工作时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话是大实话,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这个观点,这就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我们就要奔着这个做。”